2023年陇南“三农”工作十大亮点
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陇南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三农”工作任务,聚力“三城五地”战略目标,紧扣“四抓四提”高质量发展总抓手,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阵地,以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方向,强化措施、聚力攻坚、开拓创新,全市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村事业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巩固成果促农增收
持续巩固拓展发展成果,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推进“八抓八提升”百日行动,全面推广“一键报贫”。多措并举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安排18.83亿元中省衔接资金发展产业,新发放小额信贷7.7亿元、富民贷5.8亿元;落实稳岗就业政策,输转脱贫户和边缘户外出务工35.6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1%。预计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14010元,增长15.1%。强化后续帮扶,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户均实现1人以上稳定就业。深化东西部协作,新增57家青岛企业投入产业合作资金8.2亿元,投资额超过1000万的企业46个,完成每县引进5个的任务,消费帮扶8.9亿元,完成任务的148.1%。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聚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狠抓良种繁育、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增量措施,粮、油、菜等重要农产品得到安全有效保障。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357.94万亩,粮食产量再获丰收,预计达到92.71万吨。
和美乡村亮点频现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甘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经验,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达标、万户和美、全域同创的“百千万全”工程。全市12个行政村认定为2023年度省级“和美乡村”,数量居全省第一。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卫生户厕5.9万座,普及率由2018年的7.87%提升至74.55%。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清洁村庄示范创建,评选“美丽庭院”示范村100个、示范户1000个,创建清洁村庄445个。先后有宕昌县立界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名单,两当县云屏镇棉老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名单,康县迷坝乡“办理群众微心愿构建大和谐”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成县店村镇“做好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必答题”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成县陈院镇梁楼村被中国农村杂志社拟认定为2023“和美乡村百佳范例”。
特色产业质效双增
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投入,财政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的比重达到62.96%。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着力推进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目标,大力推进中药材、茶叶、苹果三条产业链建设,实施“一计划两方案”,坚持“点、片、园、链、群”同构,深入推进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两个牵引”行动,做足“土特产”文章,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建设产业振兴示范村545个,武都区马街镇、文县碧口镇成功创建产业强镇。9个园区和武都区汉坪产业园今年新增入园企业50个,实施项目66个,总投资9.08亿元。康县阳坝镇、长坝镇、成县店村镇、武都区马街镇、文县碧口镇实施产业强镇项目。徽县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名录。预计全市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综合产值280亿元。畜牧养殖“11421”增量行动成效显著,全市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19家,建成种畜禽场8家,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达到12家,四个千头牛场和一个10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相继竣工投产;康县太平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现场核验。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设施蔬菜8万亩,全市农产品冷藏保鲜库累计达到628座,储藏能力36.46万吨。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6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培育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17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42家,新发展家庭农场1424家。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
把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农业投资增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树牢“招商围着项目转、项目紧扣产业谋”的理念,组建招商和项目专班,建立工作机制,编制“两库两册”,106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落地,签约资金81.58亿元,到位资金51.25亿元。2023年开工建设农业项目202个,完成投资38.1亿元。抢抓政策机遇,加强农业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实施。
科技支撑助力发展
开展“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1257名农业科技人员、14个农业特色产业专家服务团队深入489个农业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和技术服务,将论文写在陇南大地上。引进推广粮经畜新品种400多个,推广应用作物栽培、畜禽繁育等技术75项,引进示范新型农机装备191台(套);培育高素质农民3891人。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市“三农”战线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6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11项。选树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典型,陇南市种子管理总站站长张金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先进工作者”,文县任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任付全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
农业执法保驾护航
聚焦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渔政执法、畜牧养殖等关键领域,扎实开展农业执法“11246”提升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农违法行为,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全市查处涉农违法案件141件。农业执法工作经验做法获甘肃卫视报道;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成功创建为“第五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窗口”。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共监测抽检165批次、产品12089个,综合抽检合格率99.9%,完成1.7批次/千人农产品定量检测4126个,任务完成率100.8%。
品牌引领绿色发展
全市新颁证绿色食品49个,有效用标绿色有机地标产品达到277个;“甘味”品牌入选总数108个,数量居全省第一;“成县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欧盟商标注册;礼县苹果荣登第八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品牌榜,品牌价值16.44亿元;“武都橄榄油”荣获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业)10强荣誉称号。发展订单农业,强化产销对接,提升改造宕昌哈达铺药材城等5个专业交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中东欧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五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各类展会。推动优势产业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建成了一批跨乡连片、跨县成带的绿色标准化产业片带,高水平举办了美丽乡村国际论坛、茶旅融合现场推进会等节会,有力宣传推介了陇南特色优势农产品。
农机农艺融合推进
大力推广科技增粮措施,完成“一喷多促”作业43.4万亩。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争取农机装备提升和社会化服务资金1850万元,累计建成山地轨道运输机157条100.7公里,助力特色山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建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集中连片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21万亩。陇南“三夏”机收工作4次登陆央视媒体,山地轨道运输、农机托管服务、农机多元投入、新能源机具推广等4个农机化推广创新经验入选全省农机化工作典型案例。
乡村建设激发活力
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康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前三季度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17.43万元,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3057个,达到96.74%。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全面推广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入选甘肃省2023年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农民日报》刊发《说出来的新变化——甘肃省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纪实》文章,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坪垭村民委员会获得“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称号。遴选100个村规民约工作先进村,推荐10个村为省级村规民约工作先进村。推进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坚决摒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上一篇 : 乘势而上 抓实见效 ——全省经济工作综述(下)
最新资讯
- 刘永革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市委书记张柯兵主持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市委书记张柯兵主持
- 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
- 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
- 陇南启动防汛抗洪Ⅳ级应急响应
- 市安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暨全市防汛工作推进会召开
-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 陇南住房公积金最新调整!下月起施行→